骨折術後不能忽略的事

骨折術後不能忽略的事

文/ 張藍之物理治療師

圖片製作 / 蔡郁羚物理治療師

骨頭本來就是很堅固的東西,通常要很大的外力撞擊,才能讓它斷掉。而身體受到了這麼大的外力衝擊,

受傷的絕對不只有骨頭,那些包覆在骨頭外面的肌肉、筋膜,也會受到傷害

#受傷的不是只有骨頭

骨折術後的復健,並不是把焦點放在骨頭上。斷掉的部位在鋼釘或鋼板固定後,經過幾週時間,骨頭生長包覆上去,

結構是非常穩定的。通常再斷掉或跑位的機會不大,除非又受到強力撞擊。

???而骨頭表面的肌肉和筋膜,雖然放著不管也會自行生長,但如果沒有針對性地訓練,是不夠強壯的。

假設肌肉力量下降到六成,但日常活動卻需要十成力量,供需不能平衡,就會出現不對的動作模式,造成痠痛或無力的後遺症。

#骨頭與肌肉的關係

我遇過一些下肢骨折的個案,術後兩三個月走路仍然一跛一跛的(通常一個月就能不用拐杖正常行走),

光肉眼觀察就能發現整隻腳的肌肉少了一圈,比另一隻腳瘦許多。個案都會擔心地問我是不是手術有問題,

我說:「你要想,如果今天有一個人骨頭沒有受傷,但是腳一隻粗一隻細,走路是不是也會一跛一跛的?」

骨頭與肌肉的關係,就像吊線木偶。木偶本體就是骨頭,控制木偶的吊線就是肌肉;即使木偶很完整,

但吊線鬆垮垮的拉不住它,一樣不能好好移動啊。

#骨頭與筋膜的關係

筋膜是包覆在肌肉外的薄膜,就像香腸的腸衣。肌肉是一塊一塊長在骨頭上,獨自收縮;筋膜則是將許多塊肌肉

連在一起,讓力量傳遞。所謂「牽一髮而動全身」,一部分就是靠筋膜系統,將拉力一路從頭頂傳至腳底。

以走路來說,腳跟落地時會有地面反作用力往上撞,這個反作用力便是透過筋膜迅速傳遞至身體核心,

再利用肌肉收縮吸收掉。因此,如果筋膜沒有修復好(膠原纖維排列不對或是強度不夠),會讓身體在受到外力時,不能將衝擊力分散,變成特定位置受力過大,造成舊傷復發或新傷出現。

越早動越好?

除了較嚴重的骨折和特殊的手術方式,現行的復健準則是「越早動越好?。還不能活動的關節會有副木、三角巾或石膏固定,而沒有固定的部位千萬不要偷懶。手肘被固定要活動肩膀和手腕,膝蓋被固定要活動髖和腳踝。三到四週後固定物移除,原本被限制的關節更是要動。因為,受傷的肌肉可不會因為休息而變強壯,而不強壯的肌肉是無法拉動骨頭的;受傷的筋膜也不會因為休息而變堅韌,而不堅韌的筋膜是無法分散外力的。

「都傷成這樣了,就好好休息,休息到不痛再動。」這是個案家屬常出現的錯誤觀念。事實上,一直休息不活動,只會越來越痛而已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趁週末狂睡十幾個小時的經驗?還記得睡起來的感覺嗎?全身軟趴趴不說,有些人還會頭昏腦脹、腰酸背痛。如果把十幾個小時拉長變成兩天甚至兩週,這些不適感都會放大好幾倍,最後變成除了傷口痛之外,其他部位也不舒服,痛上加痛。

骨折術後不能忽略的事,就是「#活動」。???適度活動才能避免肌肉萎縮、筋膜沾黏,也能讓血液循環變好,加速傷口修復。初期活動的疼痛是無法避免的,不要把它當作壞東西,疼痛回饋是很好的保護機制,提醒身體不要過度使用啊。

※感謝每個願意分享物理治療案例的個案,IG有運動處方影片歡迎訂閱  
#新竹物理治療 #運動治療 #運動處方訓練 #全人物理治療所

※本部落格之文章圖文皆為全人物理治療所所有,禁止任何全部或部份之拷貝、截取行為,如果喜歡本文歡迎直接分享網址,或聯絡本所授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