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節軟骨怎麼獲得養份?
文/ 張藍之物理治療師
圖片製作 / 蔡郁羚物理治療師
內容摘要
人體的肌肉骨骼系統,是為了「移動」而演化出來的。
因此我們身上有很多構造,是靠活動來維持機能,「關節軟骨」就是其中之一。
關節軟骨如何獲取養分?
本身沒有血液供應,是靠擴散作用,來獲得養分與排出代謝廢物。可以把關節軟骨想像成骨頭末端的海綿?,上面有許多細小毛孔,浸泡在關節液裡面。當海綿被擠壓,留在海綿裡的髒東西會被擠出去;當海綿被放開,周圍乾淨的水與養分會湧進來?。即使缺少微血管網的分佈,關節軟骨還是可以透過 #壓力變化 來加速擴散,完成新陳代謝。
也就是說,要確保關節軟骨有充足的養分進入,必須經常活動使軟骨被擠壓與放鬆。以膝蓋軟骨來說,走路單腳承重時,就是軟骨被擠壓;而腳離地擺盪時,就是軟骨被放鬆。膝蓋軟骨在走路的過程中,更有效率地與週邊環境交換物質,像在水裡壓放海綿,把海綿洗乾淨一樣。因此走路可不會傷害軟骨,靜止不動才會。
透過核磁共振來觀察膝蓋軟骨,
科學家發現軟骨會因為年齡增加而變薄,但不會因為訓練而變形(即使在活動後有些微變形,也會在90分鐘內恢復)。一些術後不能活動,或是癱瘓的個案,在活動減少之後,反而出現軟骨萎縮的現象。
關節軟骨是靠適度活動來聞持機能的
退化性關節炎就是軟骨磨損,因為軟骨沒有血液供應,無法自行修復再生,治療是著重在不繼續惡化上。而要維持軟骨健康,只有「活動」一途了。這和早期「發炎就要休息」、「痛就不能亂動」的觀念,完全相反。
我曾聽過有人說:「軟骨磨壞了,就換關節就好啦,反正現在醫學這麼進步。」這是事實沒錯,但情況常常沒有這麼單純。人工關節還是有使用壽命的(延長壽命還是要靠肌力與正確動作控制,這部分常被大家忽略)。我遇過一些長者,原本置換的關節已經出現問題,但因為年齡或其他身體因素,醫生不建議再承受麻醉風險,所以他們的日常生活,就是和時不時出現的疼痛相處,時不時感受動作中的酸軟無力???。